张家界_张家界风光_天门山

张家界人,不能不知道的民俗文化

发布时间:2021-8-22 16:44:17   点击数:
北京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 http://m.39.net/pf/bdfyy/bdflx/
作者:侯家骥原题:张家界民俗文化三题张家界是多民族聚居区,少数民族以土家族、苗族、白族为主,人口万,占总人口77.1%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靠他们的勤劳、智慧写下了光辉的历史,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。民族建筑有苗家吊脚楼和土家走马转角楼,独具匠心;民族工艺有蜡染、挑花织锦、土家粘贴画等,土家织锦属全国五大织锦之一;民间曲艺有慈利汉剧,土家族的镏子、咚咚喹,苗族的甲马号、芦笙,别有韵味;民间绝技有张家界硬气功;民族歌舞有桑植民歌、白族仗鼓舞、土家族摆手舞、茅古斯舞、傩戏、苗族猴儿鼓等。1从价值认知的角度审视张家界民俗文化

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们的生活、习惯、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,内容包括物质生产与消费民俗、社会群落聚落与人生礼仪民俗、信仰崇拜和传统节会民俗三部分,是人类最根本的基础文化。张家界民俗文化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当地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环境。

(一)经济民俗:以摆脱山区生存困境为依归。物质生产与消费的民俗,或叫经济民俗,它包括生态、采集、狩猎、捕捞、游牧、农耕、工匠、商贸、交通运输、医药、衣食住行。张家界山深林茂,沟壑纵横。居住于此的先民们常“采蕨挖葛为食”,“春来采茶,秋则取岩蜂、黄蜡,冬则入山采黄连、割漆”,是为采集经济;农业生产也较早,耕地垦荒,经营畲田,刀耕火种,是为农耕经济;野生动物十分丰富,“山则有熊、鹿、豺、狼、虎、豹,诸兽成群结队;其小物若竹鸡、白雉鸡、毛野鸡、皇鲜鸡、上宿鸡、土香鸡真有取之不尽,用之不尽易之概”,“临渊捕鱼,则所获终至满笥”,是为渔猎生产。

在这种山地农耕环境中,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系列生产和消费习俗。如树神崇拜,则因采集经济时代人们以果为食构木为巢,燃木驱兽取暖,故而遂以树为敬奉对象。土家的“梅山神”猎神崇拜,是因为传说中梅山是位经验丰富、智勇双全的猎手,人们从她那里学到了诸多猎技,故视之为神。因大山寒湿重,瘴疠弥漫,故而土家、白、苗皆喜好酿酒,爱豪饮,借以驱寒温胃;因山中多种植五谷杂粮,故食物加工种类繁多,煎、炒、烩、煸、蒸、煮、拌等样样皆工。

(二)礼仪民俗:以追求自由真实性情为宗旨。社会群体聚落生活及人生礼仪民俗,包括家族亲族、村寨乡里、都市城镇、行帮交际、两性、生育、婚姻、寿诞、丧葬等行为习惯。张家界的土家、苗、白等大多聚族而居,早期先民崇尚自由、真实的人性情感,这种“祖先记忆”在民俗文化上有突出反映。一寨一族之间,相濡以沫,相沿成习。土家两性交往,在清改土归流前十分自由。“凡耕作出入,男女同行,无拘亲疏”,以秋为节,以歌为媒,姑娘们成群结队到预定山野唱歌、野炊、露宿,与小伙子们歌声相恋、幽会。

为延续亲情,实行“三妈(姑妈、舅妈、姨妈)开亲,”俗有“姑家女,伸手取;舅家要,隔河叫”之说。苗族的两性交往,男女成年后可三五成群到寨头草坪上“跳花花”,或到集市“赶边边场”。男男女女情歌唱答,相机择偶。受楚鬼巫文化影响,土家族认为“灵魂不死”,死而脱生,故时兴跳丧舞,“父母亡,彭报丧,众人跳,歌中狂。”白族重“孝”“善”,老人死后丧仪层次很多,要“开路”“坐夜”“打经忏”“做好祀”,以表哀思,以敬丧者。

(三)信仰民俗:以崇拜自然神灵为主题。信仰崇拜民俗和传统节会民俗,包括自然崇拜、动植物崇拜、神灵崇拜、禁忌、巫术、传统节日、祭日、庙会等系列。张家界先民在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,视自然界“万物”为神灵,形成自然崇拜,包括信仰太阳神、雨神、土地神等。如禁忌对太阳撒尿,女性内裤不在太阳下晾干而是阴干等。土家信奉土地神、阿密麻吗、太阳神、四官神、山神、婆送嘎等;苗民信奉傩神、三元教等。传统的节日中,如土家时兴过赶年、四月八牛王节、六月六纪念覃垕晒皮,七月半鬼节;苗家时兴三月三情人节、四月八祭祖、苗歌节;白族时兴过四齐年、七月一日尝新节、赶本主会、冬至祭祖。

2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挖掘张家界民俗文化

联合国文献对“非物质文化”限定语包括oral,non-matreial,intandible等,分别对应中文“口头、口述”、“非物质”、“无形”等词。按照相关解释,其共同内涵是“口头传统”,形式包括语言、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游戏、神话、礼仪、手工艺等。张家界民俗具有很强的“非物质文化”遗产特征。

(一)口传式的交流模式。张家界民俗文化从远古传承而来,以口传心授为手段,世代沿习。

一是口头语言是主要传承手段。在汉文化大量传入前和学校系统建立前,张家界土家、白、苗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。即使是白族,他们自滇籍桑余年,也无书面语。各族婴儿生后不久便接受家庭口传教育,稍大就训练唱歌、走路、做游戏、唱山歌、听古。走出家门后,便去祠堂、摆手堂、茅古斯场所等接受村寨的口传教育。民间艺人则师徒相传,文化习俗世代传承。

二是群体性是外在突出表征。受口头传统的影响和制约,“面对面”成了人们交往、交流所必不可少的手段,这就决定了群体活动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。人们以家庭、村落、部落、社会、民族等群体为单位,约定俗成地参与各种民俗行为。特别是在节日民俗、庙会民俗、婚丧寿诞礼仪民俗、集市贸易民俗、集体生产民俗等大规模活动中,群体性特点更加明显。一旦形成后,又靠民俗文化活动形式来作载体。如摆手堂跳摆手、赶边边场,祭祖场所祭祀及宗教场所庙会、赴挑葱会和女儿会等。

(二)聚集性的空间布局。在空间上向四面八方不断扩散,是民俗文化借助地缘关系移动的传播性特点。

一是按空间形成文化圈文化带。土家、白、苗等族的民俗形成,本身就是因其有相对固定的地理单元。又受交通、信息阻隔,进一步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和社会单元。这样,民俗文化呈空间地域分布的特征表现得异常突出,到土家聚居处就会感受到土家族民俗,到白族聚居处就会感受到白族民俗。

二是按空间推动文化交融。土家、苗、汉、白等民族间互相影响、混合,常常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张家界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民族迁徒:远古时舜放欢兜于崇山,三苗集团一部遂迁往张家界;商时巴人(土家族主干)帮西周伐纣后,沿长江流域而下,迁入湖南进入张家界;唐宋时北方人为避战乱,大规模南迁;清朝改土归流,汉人大量迁入张家界。在民族的变迁融合中,民俗文化不断变化发展,如土家族崇拜就明显受巴楚及汉文化影响。巴人崇拜虎和蛇,楚人崇拜祝融(即火神)和鬼神,从而土家人就有崇白虎、赶白虎、崇蛇、崇火之信仰;土家、苗、白族的住房也受南方越濮民族“干栏”结构影响。

(三)符号化的信息载体。张家界民俗文化事象都有独特的象征符号,通过视觉标记、图形、纹饰、色彩、样式等符号和听觉声响代码,即可了解其内含信息。受汉文化中太阳、阴阳、五行、八卦等符号影响,张家界地区所有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都几乎渗透着这些符号思维。这些符号思维通过巫术、占卜、看相、算命、卜卦、排手等民俗事象反映出来。

各民族的图腾符号、衣饰图案花样、祭祀符号等各不相同,都分别象征或对应着某一事物和事件。如土家茅古斯舞的头套扎有二至五辫,象征犄角。偶数代表兽,奇数往往多于偶数,这就寓示人角多于兽角,此为吓唬兽,战胜兽。白族婴儿在“洗三”后,所穿的毛衣背缝领边钉有一块亮色布(男红女绿)剪成的圆形布片,称为“记性片”,象征小儿钉上后就会记忆力强。

3从旅游产业的角度提升张家界民俗文化

在旅游区,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,民俗旅游是高层次的文化旅游。近年来,凭借能满足游人“求新、求异、求乐、求知”的心理需求,民俗旅游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。对张家界来讲,发展民俗文化,是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整合、提升旅游产业的重要手段,是打造世界旅游精品的必然要求。

(一)整理提炼,夯实产业基础。民俗文化源远流长、根深蒂固,只要对其精心挖掘、科学分辨,就可以成为价值独特的旅游资源。

一要推陈出新。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地质公园,保护生态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基础。张家界民俗文化中含有生态文明的内容,要大胆挖掘。苗寨人忌对树林大声说话,怕惊动寨神。并视最大树为树神,时时祭祀。家里缺柴却不随便砍树,这种原始生态意识,对开展遗产保护有重要意义,应大加张扬。同时,对于某些不合时宜内容,要正确疏导,推陈出新。灶改气后就不应再供灶神;为保护野生动物,狩猎行为应日渐绝迹,猎神崇拜便不复存在。民俗活动中不是所有巫术都是装神弄鬼,民间跳神、唱神歌仪式就有心理治疗作用,要使之成为创新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灵感源泉。

二要有效保护。一方面,旅游的游移性和城市“移民”挟带的“异域文化”,对民俗传统造成极大冲击;另一方面,旅游经营者受到利益驱使,往往迎合游客猎奇心理,刻意包装制造一些有名无实“伪民俗”、“假文化”,投入旅游市场,造成本真的民俗文化大流变、大流失,保护民俗文化任重道远。

在实施过程中,对较易识别的部分,如土家语言、大庸阳戏、鬼谷神功、花灯、印花布、土纸、六月六覃垕晒皮、土家吹打乐、板凳龙、澧水号子等,要搜集整理。对某些因传承断层而残留的“文化碎片”,更要谨慎对待、科学分析。如一些古老的信仰符号,含有吉凶、祸福、善恶、美丑、正邪、好坏、黑白、阴阳对比的内容,虽难于分辨,但却保留了“祖先记忆”,对此不能随便改动,而要原汁原味地予以保护。对于头脑中留存有民俗信仰观念的群众,也不能鄙视嫌弃,而要耐心细致的教育、普及和引导。

(二)打造精品,提升产业素质。张家界民俗旅游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,散布各地的民俗风情园、民俗演艺节目、本土农家餐饮等民俗旅游产品风格雷同、制作粗造,急需整合提升,做大做强。

一要推出精品。要综合考虑寨落文化、风情表演、民俗展示、民俗工艺、民俗节庆、商贸活动、古籍文物等,对其资源进行市场化、产业化评估,着力打造有自己特色和世界品位的民俗文化精品。对已开发的民俗旅游景点,特别是风情园、民俗餐馆、演艺厅,进行资源和体制整合,统一包装、设计、提炼、促销,打造史诗性的民俗文化大餐,形成产品拳头。要拉长产业链,开发民俗休闲娱乐业、民俗文化演艺业、民俗餐饮业和民俗体育产业等新兴产业,使民俗文化旅游与自然观光旅游、度假休闲旅游一道成为张家界旅游产业的支柱。

二要包装品牌。旅游经济是品牌经济,张家界民俗旅游要走向世界,品牌包装是“敲门砖”。要提炼民俗精华,特别是土家摆手舞、茅古斯舞、傩戏等“地方民族戏活化石”,哭嫁、骂媒、迎亲、圆婚等远古遗留习俗,桑植山歌、土家镏子、祭祀词、无词歌、敬酒歌等“原生态”艺术,“西兰卡普”织锦、“挑花鞋垫”、白绣图案、土家蜡染、滴水床、吊脚楼等民间工艺绝活,它们演绎着大湘西山区悠久的历史和图腾,要重点抢救整理,大手笔包装推介。要拍摄系列专题片,在全省全国展播交流。组织报刊、电台、电视台,开辟专栏、专题、专版,宣传营销。举办高层次民俗文化发展论坛,邀请世界知名专家交流研讨。召开民间节日、餐饮、地方戏等座谈会、艺术节,扩大民俗文化的对外知名度,形成国际知名的民俗旅游品牌。

(三)统筹协调,促进产业发展。党委政府要在民俗文化建设和民族旅游开发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。

一抓设计规划。要成立专门研究机构,调查观测民俗文化的全局动态,探讨民俗与旅游深度结合的路径和方式。要制定民俗资源保护和民俗旅游开发的战略规划,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出台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,将民俗文化人才培养、民俗旅游产业发展、民俗资源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。

二抓宣传教育。积极推行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教育,让民俗文化遗产的知识、技艺进入大中小学课程,变成党政干部、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内容。充分挖掘土家、白、苗各族历史人文资源,择取传统节日开展活动,营造民俗文化氛围,增长民俗文化知识。编制本土民俗文化专著和民俗旅游解说词,推进民俗文化传承和民俗旅游开发。

三抓队伍建设。散落全市各地的工艺传人、能工巧匠、民间艺人、草药郎中、道士巫婆等,是民俗文化的“传承者”,对他们要调研排查,科学分辨,有效保护。要拨出专项经费,组建专门队伍,抢救珍稀民俗文化,形成民俗文化集成。

四抓资金投入。民俗旅游是设施配套要求高、启动慢、大投入、大产出的产业,仅靠政府拨款、群众集资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,必须利用现代融资手段,实施战略性投资。要凭借张家界品牌优势,狠抓招商引资,特别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公司大财团,开发对民俗旅游发展有支撑意义的大型项目,突破产业起步阶段的资金瓶颈。

(图片均来自网络,向照片原作者致敬)

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:

饭票

交友1、2、3

微房展

户外

美食

新闻

大庸桥公园

今日电影

往期神贴

手机丢了

历史信息

张家界方言

砍房团

天门山雪景

张家界美女

?平台商业合作请联系戴娜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tchelpdog.com/lyzn/1317661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